中国渎职调查报
您当前所在位 首页 > 法治案例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国内第一本网络舆情实务专著

发布者: 日期:2024-04-17 点击数:

  日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国内第一本网络舆情实务专著《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详细梳理、介绍一线舆情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和舆情应对,深度分析国内舆情服务市场。

  舆情产业为何异军突起?

  2011年,对舆情服务机构来说,是客户日趋成熟化的一年。“这个舆情平台有哪些功能?监测及时吗?价格怎样?多长时间完成?” ……如此“专业”且开门见山的咨询已十分常见。简单资料汇集型的舆情报告已经很难赢得客户,舆情服务从告诉受众“是什么”,发展到解答“为什么”和“怎么办”。对于一些处于舆论漩涡中的个人和机构而言,听听专业舆情分析师和危机专家的点评和建议,熟悉网络舆论背景和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而决定“怎么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舆情服务业的发展,借助了政策“东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目前,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由于利益冲突和矛盾多元化,曝光于网络的突发事件也随之增多。2011年,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公开招标,增加对舆情工作的投入。

  网民数量的突飞猛进也是舆情产业迅速升温的重要推力。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最新报告,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网民平均每人每日上网超过2.67个小时。手机网民3.56亿,增长17.5%。我国互联网将长期保持网络舆论磁场世界第一的地位。

  舆情服务市场规模有多大?

  中国网络舆情服务产业,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规范的过程。对于舆情监测市场规模的猜测,从舆情软件市场10亿元,到舆情信息服务业100亿元,依然众说纷纭。在百度中搜索一下,近一年,有190万条和“舆情监测”相关的网页,和“舆情”相关的则高达1180万条。通过检索发现,舆情产业已经形成了政府、媒体、教育科研、软件和商业等五大背景的行业格局。党政机关依托党政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下设职能部门或企事业舆情服务机构,开展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汲取社情民意,为决策提供参考,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现实意义。同时,媒体对业界政务舆情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为党政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组建舆情监测队伍提供实用指南。

  涉足舆情产业的高校教育和科研院所也各展所长,如天津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均设有舆情研究机构。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舆情成果,也在市场上大量出现。

  同时,大量舆情软件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高速发展,如拓尔思、方正、邦富、军犬等,以技术见长,善于抓取网络舆情数据,成为舆情服务业重要的技术型方阵。截至2012年1月16日,全国共有约68款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市场上还存在大量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

  但宏观看产业,微观看职业,社会公众对于舆情服务业的理解并不清晰和准确。特别是长期以来,大量商业网站、广告、营销与公关公司等,也纷纷涉足舆情业务,“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网络病毒”和恶意炒作等屡见不鲜,不仅伤害了健康的舆论生态,也使外界对舆情行业形成很多误解。

  公众呼吁舆情服务规范化

  2011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走近网络舆情分析师》(见本报2011年6月7日23版),首次揭开了舆情职业的面纱。目前,舆情分析已初具产业形态,舆情分析师也成为“热门”职业。然而,舆情分析师尚未为大众熟知,其重要性也未被充分认识,甚至时有非议。

  社会各界也呼吁推动舆情服务业的透明化、规范化。国内最早涉足舆情领域的人民网,不仅形成了舆情平台、报告、咨询建议等完整的产品链条,还在2008年开创了舆情专业路线的工作思路,提出培养专业“舆情分析师”的职业概念。在《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一书中,作者向外界全面展现了“舆情分析师”的工作内容、实用技能和日常状态,反映出舆情职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和提升。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大量“伤不起”的热点事件反映出,网络是汇集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中国已进入众声喧哗和网络社交传播的新时代,信息公开和制度透明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波助力,舆情服务业方兴未艾。舆情行业正在不断细分,更深入、更专业、更科学的舆情管理呼之欲出,并将创造更多更大的市场机遇与规模。 



 
 在线留言  点击查看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internet_20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