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渎职调查报
您当前所在位 首页 > 学习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发布者:中国渎职调查报 日期:2024-05-30 点击数:

        当今时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了二战结束后,尤其是后冷战时代以来未曾有过的新情况,此前相对稳定、均衡、确定性较高的有序世界面临被不稳定、不平衡、充满不确定性的无序世界取代的危险。人类社会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很大的原因在于西方整体走势衰微,难以给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无法引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之路,又无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的现实,不愿意、也缺乏能力接受新兴力量和新型文明的挑战;西方引以为傲并大力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和理论弊端日益凸显,难以对解决当今时代难题提出新方案、新举措。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注入新动力,展示新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全新的视野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新阐释,为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成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解决时代难题、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

  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百年艰难探索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回到了自己历史的延长线,真正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在经济上克服重重阻力,摸着石头过河,采取了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开始将话语权全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深厚、稳固的文明根柢作坚实基础,开始以中国立场为出发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地将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国家放到它本身应有的位置上;开始用中国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衡量是非曲直,用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丰富世界的多样性与多元性,给过去100多年来一直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被西方世界与西方文化认同、引领和评判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为民族复兴凝聚磅礴伟力

  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更加深远、超乎寻常的特殊意义。虽然中华文明传承绵延至今,但有一个难以否认的缺憾:在历史上多数时候,政府缺乏足够的组织、动员能力,社会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向心力。即使在政治上实现高度统一的王朝,中央政府也很难将领导力较好地贯彻到社会各个角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更是陷入内忧外患、四分五裂的状态。

  但中华民族真的不具备足够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凝聚力,从而导致中华文明裹足不前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罪恶的对华侵略战争,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也彻底结束了以往一盘散沙的局面。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潜能得到空前释放。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环节得到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国家能力建设达到了空前的高度。14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再铸辉煌凝聚起磅礴伟力。

  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人类社会发展与世界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延续并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以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为初心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无意取代西方发展道路,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之外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迄今为止,全球约10亿多人生活在以西方为主的发达国家,有10亿多人口生活在最底层,约有50亿多人口生活在两者之间。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将使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将彻底改写经济发展的世界版图与国际格局,人类社会将因此进入一个经济发展更为均衡、南北差距大为缩小、国际关系更加和谐、世界和平愈加持久的新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变乱交织的世界,人类社会何去何从?面对这一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向世界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党的二十大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把握。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全世界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至此,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形成有机整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立足百年变局,顺应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

  15世纪大航海以后,彼此间存在巨大差异的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建立起经济联系。在全球互相融合和竞争的背景下,各个地区展开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并由此产生了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竞争有序的规则与秩序。“西方中心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学术界相应地把区域或国别史“完善”成“世界史”,形成由“中心”和“时代”两个维度构成的历史叙述。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的“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说,依旧未能摆脱这种以“中心”和“时代”为维度的窠臼。

  中国式现代化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引领,对世界历史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在于创生了一种新文明形态,使人类社会能够超越近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中心—边缘”“支配—被支配”“霸权—服从”的国际关系格局,进而有可能跳出中心交替、霸权轮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周期律。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相互尊重、和平共处、荣辱与共,展现出新的人类文明与现有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本质区别。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模范践行者和新文明形态的开拓者,中国最希望的是发展好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挑战或取代任何国家的任何世界地位。既不征服也不屈服,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和平自主地融入国际社会发展自己。在人类已有现代化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创造一种不以我强你弱、我高你低、我赢你输作为中心考量,而是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为主旋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协和万邦、天下文明的新的世界秩序。中国不输入也不输出现代化模式,而且用“中国式现代化”而非“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提法,表明现代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类文明的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共建“一带一路”突破近代“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框架,是中国式现代化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的有益尝试。与西方中心侵蚀边缘的模式不同,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合作新框架,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精神引领,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不是建立军事联盟、建立超级国家、建立帝国,也并非以资本、利益、生产、消费为中心构建经济体系。“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所提供的是‘路(丝绸之路)、带(海上丝绸之路)、廊(中巴经济走廊)、桥(亚欧大陆桥)’的概念,这是联系,也是交互性的概念,是互联互通、相互尊重、互利共赢,而不是支配统治,不是单一的个人主体与权力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中心—边缘’关系,而是交错关联中的共生并作的哲学。”

作者:李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光明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internet_20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