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渎职调查报:(马文忠原金贵)近日,天气渐寒。然而,河南省汤阴县“水系公园”新社仓广场(铁东路原粮库)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热情不减。
原来,在建设于上世纪一栋圆顶联体粮仓的北侧,新增了5组以“社仓”为主题的雕塑,分别为“打春牛”“封印储粮”“开仓济民”“郑氏受赏”等。
社仓是古代为防荒年而在乡社设置的粮仓,始于隋代。社仓的管理和发放体制历代不一,其基本性质是民间捐助和经营管理的用于社会救助的谷物仓储系统。社仓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乡村社会的重要保障设施,还承担着抵御饥荒、保障民生的重任。特别是在饥荒年份,社仓通过借贷粮食等方式,帮助那些因天灾或其他原因生活困难的民众,意义重大。
“打春牛”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主要在立春时节举行。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农耕,祈求农业丰收。在仪式中,地方官吏会扮演主管草木生长的神明,主持仪式。这一习俗不仅鼓励了农耕,还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郑氏受赏”雕塑,讲述的是汤阴县瓦岗镇郑家屯郑贵弟兄赈济灾民的故事。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汤阴一带爆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官府号召富户赈灾济民。郑贵弟兄积极响应,一次捐栗1200石。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度发生,灾民遍地。郑氏家族又分两次出栗万石,分别赈灾县域和河北磁县。郑氏善举感动地方,官府向上呈报。皇帝亲自封赏,诏封“义民”,立碑竖旌,表彰其功德。 (责编:马文忠 )